English

让每个学生都说“我行!”

1998-02-11 来源:光明日报 李 烈 我有话说

创设问题的情境,使用有趣的材料,运用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能不能把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培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上说“我行”,“我能成功”,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更加根本的问题,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个人的成才除了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而自信心是情商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同时自信心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更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信心尚处于被动阶段,行还是不行?自己很难做出评定。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我们的评价,使每个孩子都能使自己的自信心很快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此说来,评价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那么,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我行”?又如何能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呢?我体会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情感性原则

接新班已一个学期了。新学期伊始,我认真批改了孩子们的寒假作业,并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写上一段真挚的话。不久,陈丰的家长找到我,动情地说了这么一件事:“最近我们发现他变了,每天到家之后不再是先看电视,而是把自己关在房屋里,踏踏实实地做作业,学习进步很大。无意中,我们发现他每天做作业之前都要拿出一个大本,美美地先看上一会儿,然后才做作业,我们很好奇,问他才知道,原来他是在看老师写给他的批语。您的批语是‘你很懂事,特别重感情,老师很喜欢你。只是我常常为你的学习担扰,如果你学习上能再自觉、再刻苦些,老师就更喜欢你了。有什么困难或问题,可随时来找老师,老师会帮你的’。看了您的批语,连我们都很受感动,真是太感谢您了。”

类似这样富有感情的评语,我经常会写在一些同学的作业本上,可以说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但能看到学生们的变化和进步,还常常可以在收上来的作业本上看到他们写给我的回信,即使是短短的一行话,也都是充满了敬意和决心,远比一般的作业批改打上“”、“×”或评个成绩效果好得多。毕竟,学生是人不是机器,老师富有感情的评语唤起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缩短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距离,应该说这个距离越短,评价的有效性就越高。如果说学生的认识是发动机,那么师生间的这种情感则是汽油。这种带有情感的评价具有增力功能,对学生的一切认识和行为都起着发动的作用。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学生在不断进步,自信心在不断加强。

激励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是有差异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必然有不同的评价。但无论评价什么,都应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即:一定在原有水平上,着重评价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一个人智力的高低,自身难以控制,如果侧重评价智力,就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自暴自弃或骄傲自满。而一个人的努力是个人所能控制的,人人都可以取得进步。有了这种自信心才能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而一个人一旦有了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学习上的困难也就不难克服了。

张燕是个学习很差的学生。我接班时,数学仅30多分,她听惯了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们的评论:你可真笨!脑袋怎么这么不开窍?……接班后,我利用一切可能的空余时间耐心地为她补课,并且不断鼓励她。一次,我出了五道题,她做对了两道,并且用上的知识恰恰是我头一天刚刚给她讲过的。我立刻真情地对她说:“通过这段时间的补课,我发现你一点不笨。你看,昨天我给你讲的内容,你不是都掌握了嘛!只要你肯下功夫,学习一定会赶上大家,我有这个信心。”听完这话,她当即就哭了,也许她头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评价她。尽管她做错的题比做对的多,但是“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老师的评价、老师的期望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她努力了,异常地努力,很快有了进步。毕业时,以数学80分的成绩迈入了中学的大门。

事实上,学习特困生的自信心很不足,更需要教师的具体帮助和不断的激励,尤其需要教师看到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渐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并且使这种自信心逐渐转化成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

个体性原则

学生的智力有差异,性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对待一些脑瓜聪明,学习成绩不错,但却骄傲自满,出错也满不在乎的学生,有时严厉地批评几句,尖锐地指出问题,是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克服缺点的,而对另一种性格的学生则不然。

一次上课,我出了这么一道题:一根绳长10米,截去4/5米,还剩多少米?刚刚学过分数乘法应用题不久的同学们,面对这道题纷纷举起手来。胆怯内向的杨虹迟疑着,也慢慢举起了小手。我叫起她来她却说出这样一个算式:10×(1-4/5),“错啦!”随着同学们的一声否定和急不可耐高高举起的手,杨虹的脸“唰”地一下红了,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杨虹,你列了一个挺有意义的算式,可惜不是我出的这道题的算式。假如你是对的,那么我这道题就得改一下,你知道应该怎么改吗?”我微笑着对杨虹说。杨虹默默地想了想,小声地说:“应该是一根绳长10米,截去4/5,还剩多少米?”静静地听着杨虹发言的同学们,此时异口同声地说道:“对了”。杨虹刚才改编的这道题和李老师出的这道题有什么不一样呢?”我问。“一个是4/5,一个是4/5米”,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对,一个是率,一个是量,仅一字之差,意思可就截然不同了。今后同学们审题时可要格外注意啊!”说完,我又转向杨虹:“现在你知道老师出的这道题该该怎么做了吗?”杨虹兴奋地大声说:“我知道了,应该是10-4/5”。我满意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友好赞许地看着她。杨虹高兴地坐下了。又一道题出来了,杨虹略加思考,高高地,坚定地又一次举起了她的小手……

假如,面对杨虹的错,我只简单生硬地说一句“错了,好好听别人发言”,也许她知识上的错误可以得到纠正,但她的自信心肯定会受到挫伤,本来就很小的胆量会被我轻易地扼杀掉。因此,教师对学生任何一个问题,哪怕是看似很小的一个问题的评价与处理,都应该注意保护其积极性,都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朝着积极的方向去评价、去处理。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应该有“位移”的思想,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当时所体验的情感,成为学生真诚的、和蔼可亲的、无限深情的指导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日趋完善,才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健康发展,才有利于学生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全面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不仅仅要评价题目做的对与错,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深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良好的品质,这是评价的又一原则。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进行比赛,每个组各给0—9十张数字卡片,并各选出两名代表,用我提供的数字卡,分别组成两个数。比赛的规则是第二个同学要用第一个同学用剩下的卡片来组数。其中一个组要求组成的是能同时被3、5整除的三位数。这就需要这个组的第一位代表,组数时只能使用0或5其中的一个数,否则第二位代表无论如何也无法再组成符合要求的数了。摆放数字卡时,我故意将1、5、0三个数字卡排在一起,且放在最前面,设下一个“陷阱”,常常是第一位代表一下子取出1、5、0,组成“150”这个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而第二位代表只好干着急没办法了。就此,达到了我设“陷阱”的目的,使同学们印象深刻地记住:能同时被3、5整除的三位数,个位必须是0或5。而这次课上的第一位代表,只用了其中的0,将5留给了下一个伙伴。订正答案时,我特别问这个同学为什么不用5?他回答到:“我要是用了5,后边的同学就组不出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了。”我立即对全班同学说:“他不但自己做对了,还能替别人着想。这说明他思维严谨,并且很善于合作。”听到我这样的评价,这个同学异常地兴奋,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来。

这一幕,也许同学们会记忆很久,也许会对他们做人起到一点作用。对这个同学来讲,无疑是有了一次难忘的成功的体验,自信心也一定会由此更强了。

事情就是这样,对学生适时、适度的评价,有着不可低估的教育功能,而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入人心的。

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也常常是教师自身不断激励的过程,学生的反馈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越来越主动的、充满自信的、积极学习的态度,同样也是对老师的一种评价和鼓舞。在这种相互评价、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必然实现着素质教育,必然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心地说:“我行!”

(作者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